作家
“平民间谍”的一生:勒卡雷书信集将出版

通过这本书信集,读者们将会看到“有史以来对这位伟大作家最为详尽的刻画”。

抄袭了,之后呢?一次文学抄袭事件里的判定、生态与人

林培源的道歉信激起了更大的声浪,许多人不满其言辞里对抄袭的“开脱”。关于抄袭事件的讨论仍在进行中,我们试图通过本文厘清本次事件带出的几个关键问题。

小说家凯伦·福勒:入围布克奖不如和厄休拉·勒古恩共进午餐

2014年布克奖提名作家凯伦·乔伊·福勒谈及围绕刺杀林肯凶手之家展开的新作、她写科幻小说的“黑历史”及个人的绝望情绪。

珍珠港事件后,在美国的日裔作家是如何生活和创作下去的?

森敏雄是第一位在美国发表虚构作品的日裔作家,但他的处女作《横滨,加州》的发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英作家弗朗西斯·斯布福德:文化要求我们消除负罪感,但内疚是一种必要的情感

“哪怕是最自大的小说家,他们能想出的最好办法也无非是现实的廉价替代品。”

加拿大作家希拉·赫蒂:女性的作品在待遇上依旧不同于男性

在颇具争议的第二部小说《母性》后,希拉·赫蒂让父亲成为了新作《纯色》的焦点。她坦诚地谈到了悲伤以及为何决定不要孩子。

学者朱振武谈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变迁:“许多作家陶醉旧事不问世事,能获诺奖?”

朱振武分析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语种和国籍之后认为,瑞典文学院的评奖也许并非完全没有企图,不是任何方向都没有的分配。

从苹果店员到科斯塔小说奖得主

这位伦敦作家谈了谈处女作《开放水域》的成功、男子气概的窘境以及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应与萨莉·鲁尼被放在一起比较的原因。

费兰特评电影版《暗处的女儿》:在电影将书从我心中抹去的那一刻,我成为了观众

玛吉·吉伦哈尔执导的《暗处的女儿》已经登陆流媒体平台,原著作者埃莱娜·费兰特谈了谈她将改编权交给吉伦哈尔的原因,好的小说影像化应该是怎样的,以及为何奥利维亚·科尔曼是这个影像故事的真正力量。

继伍迪·艾伦回忆录和罗斯传记后,诺曼·梅勒也被“取消”了?

兰登书屋并未如报道所言放弃出版已故作家诺曼·梅勒的作品集,事实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接受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