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作家葛亮:每个人都可以是孤独的历史,有自我编年的方式 | 专访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仍然是把“万骨”嵌入“一将功成”的大叙事图景,但我们可以把个人本身作为历史演进的方式进行谱写。

《刺猬》:明处的东北玄学,暗处的经济挣扎

当下的东北故事,除了展览地方性的文化元素以外,是否真正关心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心理状况?

【专访】白先勇:文化断层后,中国人对情与美失去信心,感情表露也手脚无措了

“好像现在的青年人对于爱情比较现实随便,深一层看,每个人心底里面还是渴望天长地久理想的爱情。看《牡丹亭》那么感动,那相当于他们的梦嘛,做一个的爱情神话的梦。”

陈平原:不要高估“五四”一代的学养,也不要低估他们求知的热情

陈平原提醒今天的读者注意:今天阅读“五四”那代人的思考和表达,必须要意识到那是危机时刻的表达,才能理解和接受其中的疏漏和偏激。

魏思孝:我把握不好体面光鲜的人,更想写被生活压榨得没什么办法的人 | 专访

在长篇小说《土广寸木》中,魏思孝拆解着“村庄”二字,以不断变幻的地点和意象,俯瞰或聚焦于当代农村众生相,由此折射出我们共同面对的困境。

【专访】王安忆:很多语言不发达的人,心理也很简单

王安忆的表达仍是那样直接而有力,对当下的写作风潮保持着警醒式的关注。

【专访】诗人韩东:为金句而牺牲整体,就像因为追星看一部烂剧

“每个诗人或者作家的成长道路都不一样。但他的确需要学习,需要启发,需要氛围。”

超越生死,继续找寻:万玛才旦逝世一周年

形体变幻、超越生死的主题在藏地民间故事与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

格非:今天的爱情需要考虑各种成本,但仍值得追求

格非认为,爱情只分为实现了的和没有实现的、或者完成后又丢失的。

【专访】学者金雯:年轻人对爱的幻灭,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政治的一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雯研究兴起于18世纪的情感小说,也关注当下年轻人的情感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