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专访】作家曹寇:我不觉得非得捧着一本纸质书才叫热爱文化

因为小说集《鸭镇往事》的出版,曹寇接受了界面文化的专访。他表示阅读就是获取信息,纸质书也好、短视频也好都只是载体。

戴锦华:萧红让我们反思被窄化的性别议题

“当我们再次把萧红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讨论,这也可以成为一面反思的镜子——那些真正在承受却没有言说的广大女性,她们和我们的生命关联到底在哪里?”

莫言转向戏剧创作,新作《鳄鱼》书写贪官故事

莫言说,“在莎士比亚墓前我当着余华和苏童的面发誓,要成为剧作家,与他俩小子区分开来。他俩对我冷笑、蔑视。”

依然范德彪:故事从《马大帅》一直讲到《漫长的季节》

当幽默元素与下岗潮、凶杀案与大的时代背景相连,人们要如何才能发笑? 

寻找孔乙己:长衫在短褂中的隔绝与寂寞

孔乙己的文言与众人的口语格格不入,不同的语言本身就展现了长衫与短褂的隔阂。“孔乙己越是被紧逼穷追就越是失去口语,代之以文言,正是在用文言文构建的他的观念世界里他才是自由的,”日本学者丸尾常喜认为。

作家彭剑斌:写现实主义,恨现实主义

“最早写东西是出于热爱,完全没有作家意识。这次却写得很痛苦,因为创作时就意识到它会变成商品,会拥有艺术之外的自我期待。”彭建斌如此阐述写作《寂静连绵的山脉》的感受。

作家何惧六十岁?林白从《一个人的战争》如何走到《北流》

在先锋式微、缺乏激情的年代,作家林白写作《北流》,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不成熟的、实验的位置上。

快递、月嫂和保洁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相信体力劳动能够减轻焦虑

上班时适用效率与利益的标准,下班再适用诚实与友谊的标准,这是《难逃单调》一书所指出的当代社会工作特征之一。只是这两套价值体系差距过于巨大,在当中切换会显得有点“精神分裂”。

教给女儿卤肉做法,就如教会女儿应对世事

借由食物,外婆、母亲想要组建的是接近生命本质的女性同盟。

更宽容,不驯服:把女性视角作为阅读方法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认为,女性视角是复杂的、包容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低微的,是和弱势者站在一起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