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文利在采访中提醒我们注意,成年人常常把孩子看成是无性的个体,告诫他不要去想性,也不要知道性有愉悦的方面。性当中积极美好的含义被刻意掩饰,呈现给孩子的就剩下负面的东西,让很多孩子从小对性有偏见。
现实中处于食物链底层、弱小柔顺的兔子,为何受到童话和动画的青睐?它们身上的哪种特质吸引了孩子也打动了我们?如果我们足够近距地审视兔子,兔子会慷慨地提醒我们儿童文学的缺憾与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