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专访】学者杨斌:永乐派郑和下西洋不是去挣钱的,而是去花钱的

杨斌认为,郑和下西洋不是去发现,而是利用了唐宋元时期就建立的海洋网络,熟门熟路地抵达了印度洋世界。

历史学家李开元:“唯论文论”是现代史学的罗刹海市

在李开元看来,苦苦等待“永远也不会出土的新文物”只是在回避问题,而“合理的推想是填补历史记载空白的方法”。

【专访】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只有理解战争,才能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

“危险在于,当你处于困境之时——无论是经济下行、大流行病还是自然灾害——人性中的一个倾向是我们会环顾四周寻找替罪羊,声称一切都是他人的错。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

大众何谓?大众何为?王笛成都研究漫议

虽然大众和公共在王笛笔下成了某种宏大力量的牺牲品,但其历史写作本身构成了对这种宏大力量的抵抗。

红绿灯小史:在亚洲曾经水土不服,蓝色或成为第四种颜色

“新版红绿灯”虽然是一场虚惊,但这也说明了红绿灯这一我们习以为常的小小事物,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同样都是写历史读物,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差距在哪里?

在文景历史写作奖首奖得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周思成看来,未来大众历史写作的趋势是经过历史学方面训练的作者抱着学术写作的态度进行创作。

为何蛮族入侵在中国史和欧洲史中的讲述截然不同?

围绕《民族的神话:欧洲的中世纪起源》一书,两位历史学者就民族主义史学展开探讨。

许纪霖再谈“五四”:世界主义的文明比较遮蔽了中国本土文化的主体性

据许纪霖观察,当下时代舆论中的诸多议题与论辩,其背后的结构都可以归属于文化与文明内在的撕裂与对抗。

方纳的“史学政治”

埃里克·方纳关注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关注美国激进主义传统如何推动了自由的实现,确实符合新史学潮流。但与“新美国史”的碎片化、去政治化倾向不同,他的研究始终有宏观视野和政治性特征。

孙隆基:走出单一的世界中古史观

无论是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还是印度文明,都有与西方不一样的中古发展阶段和形态——世界中古史亟待跳出西方中古史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