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一周新书推荐

一周关键词:巫鸿、上野千鹤子、非洲文学、贞女、儿童保护、日常生活史、动物情感、医疗……

边缘、民族与微观史:中国西南让历史学者发现了什么

西南地区的视角,能帮助我们反思长期以华夏核心区域为中心的中国研究 。

从招待所到Airbnb:在中国出行住宿的四十年

如今,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此地到彼地的过程中,人们也有了更多的住宿选择。从Airbnb回望四十年来的中国出行住宿故事,我们或许能从中窥见背后意味深长的时代变迁。

当语言被简化:“某某门”是如何成为丑闻代名词的?

“门”的走红或许只是因为更好的提法还没有问世。

英国左派读书俱乐部的兴衰

在战后工党主导的社会改造中,左派读书俱乐部当年所要求的充分就业、房屋兴建、医疗社会化等福利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以实现。

探寻国家宝藏:32年320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随着考古热”的兴起,会有更多沉睡的文化瑰宝从芬芳的泥土中“走出来”“活起来”,与这个时代深情相拥。

把女性视作“行走的子宫”让人类整体失去了什么?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把女性视为行走的子宫、婴儿生产机器和新生命的孵化器,这种狭隘的观点阻碍了我们提出问题和取得进步。

统治者“居中而治”,普通人“顺应天时”:天文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

古人对天文的需要,就像他们对食物的需要一样急迫。

“餐馆是为人提供饱腹之物的文化机构”:从历史上看,外出就餐为何重要?

外出就餐一直受到社会规范和经济的双重约束,全球各地的经济发展催生了餐馆的诞生。等待就座,与侍者交谈,看菜单,吃煮好的食物,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让你和你的同伴在一个允许私人群体存在的公共或半公共场合下用餐。

娜塔莎·沃丁的寻根之路:“我一生都过着浮萍一般的生活”

父亲是如何做到在德国找到他弟弟住址的?他怎么可能在前苏联首都庞大的蜂窝房系统中精确定位到一扇具体的家门?为什么我从来不知道这扇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