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拉图尔的哲学关切:新冠疫情与气候危机是两个楔子,互相嵌入彼此

“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希望,而是一种细致的、摆脱希望的方式。”从拉图尔此前的作品与访谈中,我们一同澄清对他的误解,并且回顾他为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带来了怎样的反思。

布鲁诺·拉图尔:我们甚至从未曾开始进入现代的旅程 | 逝者

“任何人都未曾现代过,现代性从未开始过,现代世界也从未存在过。过去完成时在此尤为重要,因为它只是人们在回忆往昔时的一种情感,是对我们历史的再解读。”

颠覆者,叛逆者,关怀者: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逝世,享年75岁

拉图尔一生都保持着的学术姿态:质疑、挑战、推翻。

绩效社会的暴力和自由

普遍的抑郁既是自我压榨之后松懈下来的无力,也是进一步升级自我压榨的无能,更是猛然省悟到无边无意义的绩效追求之后的内在颓丧。

在爱之前和爱之后,你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人|七夕节

拨开覆盖节日的层层消费符号,我们从爱欲的谱系出发,看到哲学家们如何探索爱的革命之路。

我们的内心独白:人类内心世界的语言“秘密”

人类使用语言与他人沟通思想和情感。但我们不仅会跟他人说话,也会跟自己说话。

直面幽暗:为悲观主义一辩

粗放式乐观主义在一个崩坏的世界里不再成为德性,反而会成为困扰我们的恶习。怀有希望的悲观主义则会要求我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为变革而奋斗,它是因应我们如今脆弱时代的脆弱德性。

陈嘉映对话刘擎:知识平民化之后,公众“表达”的愿望超越了“获知”的愿望

人人都想要表达,这种表达的需求在陈嘉映看来,并不尽然是从人的内在自行生发的,而是很大程度上被技术塑造与引导的。数字让图像变得“更便宜”,更廉价的表达成本催生了更丰沛的表达欲。我们因而进入了昆德拉所谓的,人人都是作者却没有听众的时代。

世事变化无常,如何确认“真我”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找到真实的自我可能是个挑战。新的关于真我的研究表明,如果你让流畅的感觉成为你找寻真我的指南,你可能会找到你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编辑部聊天室 | 我们拿什么抵抗虚无?

缺乏预期或者陷入重复让我们感觉虚无,而在认清虚无之后,仍要好好建设人生,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以工作与爱与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