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纪念杰克·凯鲁亚克,一次次重温《在路上》,谈论垮掉派的文学史地位时,或许也应该了解垮作家身旁的女性们在这一时代文化思潮里如何被对待,如何被裹挟。
颇显讽刺的是,呼唤圣洁的、超越的真爱的文学作品与俗套的“杀猪盘”案件竟然有共同点,即其中的爱情不是由朝夕相处点滴积累形成的,而由鼓励幻想的对话和许诺构成。
董子琪 · 02/28 09:00
在《密西西比河某处》中,于坚在书写美国纽约的同时,回忆着家乡和过去。他在欧洲和美洲回望李白杜甫和母语故乡,也在今日诗歌的灿烂修辞中感到生命感的虚弱。
董子琪 · 02/24 11:56
“凯尔特文化”与“爱尔兰性”如何被民间故事文集塑造?我们能否在从乔伊斯到萨莉·鲁尼的爱尔兰作家中寻到延续的母题?
徐鲁青 · 02/24 09:00
《1898年的夏日》记录了戈德曼在中国的观察以及对李鸿章、荣禄等重要人物的访谈。作为一个外来者,他想象着中国的鬼魂和神明,又向身处动荡时局中的官员抛出关于帝国转型的问题。
董子琪 · 01/26 11:00
![]() |
|